探花做爱

跟习近平总书记学用典——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

来源:探花做爱 作者:数统宣审核:段溢波发布时间:2025-08-19 12:58 浏览次数:
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‘出乎史,入乎道。欲知大道,必先为史。’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,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”

——《求是》杂志2025年第14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》

“出乎史,入乎道。欲知大道,必先为史。”出自清代思想家、文学家龚自珍的《尊史》,意思是要掌握世间大道,必须先研究蕴含着“大道”的历史;把握历史,才把握住社会规律。龚自珍十分重视史学的研究,我们熟悉的“灭人之国,必先去其史”亦是出自他笔下。

中华民族历来尊重历史、赓续传统。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“前车之覆轨,后车之明鉴”“观今宜鉴古,无古不成今”,这些古语道出了先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。其实,“以史为鉴”的理念在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典籍《尚书》中就已经出现。《尚书·召诰》说:“我不可不监于有夏,亦不可不监于有殷。”“监”即“鉴”,意思是要从夏、殷的灭亡中获得鉴戒。而《资治通鉴》更是用书名直截了当地表明:写历史的作用就在于给今天提供经验教训。

欲知大道,必先为史。无数事实证明,历史能令人遇事温故而知新,慎思明辨,对于培养人的理想、信念、道德和情操,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、得失成败,意义深远。

1944年3月19日,郭沫若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在重庆《新华日报》发表,连载4天。这篇文章讲述了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。毛泽东读后,连连称赞是好文章,中共中央将其列为全党整风学习的材料。1949年春,党中央从西柏坡前往北平,毛泽东说:“今天是进京的日子,进京赶考去”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”,路上又提起了《甲申三百年祭》:“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,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。”

“只有回看走过的路、比较别人的路、远眺前行的路,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、往哪儿去,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、把得准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高度,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以宏阔视野和深邃眼光,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、研究历史,确立历史思维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思考过去、瞩望未来,历史中沉淀的,正是走向未来的力量。